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淄博广电 > 声屏报

权威发布丨优良天数194天,优良率63.8%!淄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中华宽带网 2022-11-24 14:50:56 字号:- +

  11月23日,淄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建设高品质民生”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八场,邀请淄博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员向社会发布淄博市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有关情况。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近年来,淄博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思想、法律、制度、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上,紧紧扭住结构性污染这个“牛鼻子”,组织实施了两轮“四减四增”,加力推进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从重点领域突破,突出工程和管理减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推动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已接近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今年,淄博市锚定环境空气全省排名“退末位”、水环境全省排名“争第一”、土壤环境保安全的任务目标,持续加压发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今年1-10月份,全市优良天数194天,同比增加11天;优良率63.8%,同比增加3.6%,综合指数4.70,同比改善3.3%。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目前排名全省第2。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有情怀、有温度、有担当

  大力实施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今年先后对36类建设项目环评实行了告知承诺审批管理,并对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环评进行“打捆”审批;建立了总量替代指标数据库,明确替代原则,实行污染物削减量预支,对重大项目总量指标给予充分保障;实行“专家免费上门问诊”“延时预约上门服务”,全力畅通审批“绿色通道”,目前126个省级重点项目已办理环评手续114个;发挥服务专员作用,用心做好助企纾困。目前已开展集中帮扶纾困15次,为企业解决发展经营及技术难题129个;大力优化环境执法方式,组建专业执法帮扶组,帮助企业提升精细化治理和生产经营水平。分行业、分领域编写问题指导案例,组织全市4100余家涉VOCs企业全面开展自查自纠,积极营造合法合规、宽松适度的发展空间。

  下一步,淄博市将继续全力服务好重大项目审批服务保障,加强跟踪调度,协调解决困难,合理调剂排放指标要素保障,推动项目早日落地见效。进一步强化政企沟通“零距离”、解决问题“零停滞”、政策落实“零障碍”,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继续坚持“执法与指导”“监管与服务”“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思路,在法治框架下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帮助企业自觉纠正违法行为,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经营压力,提升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有情怀、有温度、有担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走深走实

  近年来,淄博市深入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最优路径,紧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以锚固生态本底,提质生态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对黄河沿岸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标准和治理、修复措施,让黄河沿岸重新焕发生机。以“全员环保”机制为抓手,以政策激励、金融支持、人才支撑、梯次布局等方式,深入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并积极布局、培育低碳环保产业,目前,全市113家企业入选国家、省、市级绿色工厂名单。全市共有环保产业“四上”企业112家,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三个链条,有力带动了产业向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迈进。以全域公园城市建设为契机,开工建设一大批城市绿道、生态绿廊,内、外环生态公园,打造了马踏湖湿地,孝妇河湿地公园等集生态涵养功能与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新地标,提升了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依托“无废城市”建设,探索开展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深入抓好农村垃圾一体化治理,解决了一大批固废历史遗留问题,提升了全域生态承载力。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和“两山”基地创建为落脚点,打造了一批花园城镇、美丽乡村示范典型,催生、培育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健康等新经济业态,实现生态建设成果全域共享。近期,沂源县入选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正在吸引着大批优秀企业和人才进驻发展,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满军表示,下一步,淄博市将继续坚定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锚定生态环境工作目标任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交出无愧时代、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优异答卷。淄博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张铭


编辑:张铭

值班主任:李玮

校对:杨天宝

编审:王学明


编辑:
分享至: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